《论语》及儒家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骄②,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注释]
①泰:安舒坦然;安详庄严。
②骄:骄慢矜肆;盛气凌人。
[今译]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坦而不骄慢矜肆,小人骄慢矜肆而不安详舒坦。”
[解析]
君子小人之别,因其存心不同,故外在气象也自有异。观之,君子小人可辨也。
君子修身,努力克除自己的私欲,使障蔽自己心性的贪欲、怨恨等种种心理污染一点点去除,本有的明德慢慢显现,本有的智慧慢慢显发,从而能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慢慢了知(儒家谓之知天命),其生命境界也将随之提升。凡事皆能事来即应,顺势而为,自能审虑周详、处置得当,但见其从容谦和、泰然安详,未有一点傲物矜骄之气。小人不知修身,自私贪怨之习不去反增,日益严重地障蔽住了心性,明德难明,智慧之光难透,宇宙人生之真相事理不明,凡事,必逞欲而行,恃势以应,但见其志得意满、心高气盛,未有少许舒和安泰之气。
人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外现出什么样的相,《大学》中“诚于中,形于外”、“心广体胖”,即言是理。一个人,如果能以道德润身,善而远恶,利他利物,舍己利人,其相貌自然会越来越慈和庄严,身心自然会越来越健康快乐,事业也会越来越顺利,人生越来越幸福圆满。相反,一个人如果不修道德,恶而远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其相貌就会变得越来越凶狠阴暗,身心就会越来越不健康、不快乐,事业、人生最终必然走入困境而无法自拔。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揭示的善必善类应之、恶必恶类应之的自然之理所使然。
子曰:“君子坦①荡荡②,小人长③戚戚④。”——《论语•述而》
[注释]
①坦:平坦,安闲,开朗,直率。
②荡荡:宽广,辽阔。
③长:经常,总是。
④戚戚:忧愁,忧惧,悲伤,内心不安宁。
[今译]
孔子说:“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心中总是忧愁烦乱。”
[解析]
君子小人之别,既表现在其心之善恶,也表现于其心之忧乐。
君子依圣贤之教,严以修身,其心不为五欲所役,不为六尘所转,断恶修善,知足守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故利害不能为之惊,毁誉不能为之惑,但见其坦坦荡荡,无时无处而不宽舒自得。小人则心役于物欲,为六尘所转,日思高其位,厚其禄,富其室,显其名,不是切切以谋利禄,便是汲汲以求名誉。未得之,则患得之,既得之,则患失之,甚至以身试法,行险侥幸。其心忧虑烦乱、恐惧牵挂,何尝有少许之安乐。
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的共同愿望,是世界法、出世界法的共同指趣。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以获取原欲的满足为幸福而醉心于声色,有的人以坐拥亿万财富为幸福而鏖战于商场,有的人以身居高位为幸福而奔走于仕途,有的人以名著天下为幸福而拼搏于一业……如此,真能得到所希求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满足感官欲望的动物式的幸福观,为多数人所不齿,就是以追求名利地位为目标的幸福观,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何以故?原因只有一个字:贪。人的贪欲是无限的,一个以满足贪欲为基础的幸福观,最终是不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这样的例证处处都有。不别说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西方,也不说当今国内的发达地区,就说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观察,也并不少见。我们看一个人,往往只看到他最光鲜的那一面。其实,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他家里的难坎并不比普通人少,他心上的烦恼痛苦,不知比一般人要多多少,何况那些因贪而身陷牢狱的腐败者,那些因贪而过度扩张陷入困境的破产者。
那么,幸福到底来自哪里呢?中国的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幸福来自知足,幸福来自利他。一个知足的人,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如果一个人私欲尽净,一心利他,那这个人就会身心彻底得到解脱而恒时处于清净喜乐之中,成为人们所称敬的圣人。“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就是这样的人。古人为学,志在圣贤,愿我们今天的人,为了自己的幸福,也读读圣贤书,学学圣贤行,去做一个真正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