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论语》选解(七)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5-08-08 11:12:48  作者:蔺振华   编辑:

《论语》及儒家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今译]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未能做到: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讲自己啊。”

[解析]

仁、智、勇,《中庸》谓之为“三达德”。仁德圆满的人,私欲断尽,明德全显,凡穷通顺逆、是非人我,皆不能累其心,故不忧。智慧具足的人,洞明事理、彻见真相,凡虚实真假、善恶邪正,皆不能蔽其心,故不惑。勇敢无畏的人,正气浩然,志不可夺,凡危困险难、事变生死,皆不能动其心,故不惧。

仁、智、勇,仁为体,智、勇是用。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德本自具足智、勇二德。一个籍由修身而仁德趋向圆满的人,私欲渐尽,心渐清净,自性(儒家又谓之明德)光明显发,自性中本具的包括智、勇等诸多德能渐自现前。知识不等于智慧,胆大不等于勇敢。一个仁者,一定同时是智者、勇者。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有很多误解。如有的人,觉得用传统文化教育孩子,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善良的小绵羊,而在当下这个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吃亏。这是久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对本民族文化生疏后产生的严重误解。一个真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之人,一定是道德不断提升,智慧不断开显,勇毅不断增强的人。一个懦弱者可能是一个善良者,但决不是一个仁者。儒家所要培养的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仁智勇兼备的君子,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义士,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志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之才。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志士仁人灿若星河就是证明,中华民族所曾创造的无与伦比的伟大文明就是证明。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端正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以惭愧心、诚敬心学一学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经典,并自觉运用它,实践它,自然会受益无穷,不仅利己,也利人,利国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