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专访府谷县中医医院儿保科主任党改娥
时间 : 2025年8月5日10时(星期二)
嘉宾 :党改娥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儿童健康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府谷县人大代表、府谷县中医医院儿保科主任党改娥主任医师,关于维生素d的缺乏、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抽动障碍进行专业解读。党医生在儿童保健领域深耕多年,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还积极推动儿童健康筛查工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党主任了解如何防治维生素d的缺乏,如何早发现、早干预一些儿童健康问题。
嘉宾: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党主任,首先我想了解一下作为人大代表,您向政府提出的,关于将维生素d检测纳入全民健康体检的相关问题,您在长期工作中发现,维生素D缺乏率很高,您认为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嘉宾:主要原因包括:现代生活方式,大部分人长期在室内工作或生活,缺乏足够的阳光照射;防晒意识增强,过度防晒(如使用高SPF防晒霜、遮阳伞)阻碍皮肤合成维生素D;
饮食结构不合理,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摄入不足;检测普及率低,多数人未进行维生素D检测,导致长期缺乏而不自知。
主持人:维生素D缺乏与多种疾病相关,如抑郁症、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儿童孤独症、多动症、抽动障碍、哮喘等。在您看来,最有效的防治策略是什么?
嘉宾:普及检测,将维生素D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孕妇、儿童、老年人);科学补充,阳光照射每天10-30分钟(取决于季节、肤色),膳食补充,增加鱼类、蛋黄、强化食品摄入,补充剂,对缺乏者由专业医生治疗,再调整至维持剂量;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认知,避免“盲目防晒”或“过度补充”。
主持人:您建议将维生素D检测纳入全民体检,但可能面临成本问题。您是如何说服并推动这一政策的?
嘉宾:经济账,维生素D缺乏会增加慢性病风险,长期医疗支出远高于筛查成本;试点经验,2023年咱们府谷县政府为全县16000名干部职工进行了体检,维生素d的缺乏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让群众认识到维生素D的重要性,并能及时的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国际先例,部分国家已将维生素D筛查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如北欧国家),可借鉴其经验。
主持人:那么党主任,您在儿童保健工作中重点关注了孤独症、抽动障碍,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孤独症?
嘉宾: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就是咱们平常说的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在社交情感互动障碍、非言语交流障碍、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缺陷,以及局限兴趣、重复刻板行为、感知觉异常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儿童早期(3岁以前)开始出现,且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需要说明的是,ASD不是心理疾病,也不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的,其成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基因变异和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导致儿童残障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男女患病比率约为4:1,幼儿较为常见。
主持人:自闭症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典型表现呢?
嘉宾:自闭症患儿的典型临床症状可以概括为“四不(少)”,即隔绝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少)看、不(少)指,不(少)说,不(少)应。同时还会有刻板行为,比如喜欢的东西与其年龄不相符,对数字、字母、站点、路线感兴趣;过分单一的玩法,重复开关门、开关灯、坐手扶电梯、来回走动、转圈;坚持走同样的路线;害怕吹风机、抽油烟机等的声音;挑食;喜欢看霓虹灯、斜眼看东西、舔东西、咬东西等。
主持人:自闭症是如何进行诊断的呢?
嘉宾:自闭症的诊断通常基于行为观察和心理评估,专业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和评估结果做出诊断,而不是依靠抽血检验报告或者脑电图、头颅磁共振等检查来诊断。
主持人:要采取什么样的干预能够帮助到自闭症患儿呢?
嘉宾:自闭症患儿的干预目标是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同时兼顾认知、情绪控制、语言、生活自理等能力的提高。这需要医生、治疗师、教师、自闭症家庭共同合作。在干预过程中,父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需要掌握一些干预技巧,在生活情境中创造沟通机会,以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
主持人:咱们府谷县中医医院儿保科在孤独症的防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呢?
嘉宾:我院儿保科已形成了孤独症的初筛、复筛、诊断干预的筛查网络。建议家长们定期带孩子进行儿保,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因为2 - 6岁是孤独症干预的黄金干预期,尽早干预可以减少功能损害。
主持人:接下来想请您介绍一下抽动障碍,什么是抽动障碍呢?
嘉宾: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不自主的、重复的、快速的肌肉收缩或运动。
主持人:抽动障碍的成因和常见症状有哪些呢?
嘉宾:抽动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神经生化、营养素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患儿可能会出现眨眼、耸鼻、噘嘴、摇头、耸肩、清嗓子等多种抽动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主持人:如何诊断抽动障碍?其好发年龄和男女比例是怎样的?
嘉宾:儿童出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者精神疾病所致,可考虑诊断为抽动障碍。其好发年龄为5 - 10岁,男孩多于女孩,男女比例为2 - 4:1。
主持人:对于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原则是什么?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嘉宾:对于轻度抽动障碍患儿,主要是进行心理疏导,家长和学校老师需密切观察,给予患儿支持鼓励。中重度抽动障碍患儿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而有些患儿表现出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时,需在精神科医师等多学科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持人:非常感谢党改娥主任今天为我们带来的关于医疗健康领域的精彩分享,希望通过今天的访谈,能让更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让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请观众朋友们继续关注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本期访谈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嘉宾:观众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