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担灯是流传于府谷县境内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独特鼓谱的伴奏,变化莫测的队形,认真表演的风格,使人心旷神怡、拍手叫绝。
1、担灯扁担两端各缀一枝花灯,扁担薄软,可上下颤动,舞步轻盈,如风动,似水漂。
2、表演时,力度、速度适中,避免过于上下晃动,难度较大。
3、队列变化诸如:单盘龙、双盘龙、双开门、转四柱、剪子股、对顶对等。
府谷担灯舞所用灯型异彩纷呈:红的西瓜灯,白的白菜灯,紫的茄子灯,长的黄瓜灯,粉的莲花灯,龙儿、虎儿、猴儿、狗儿、猪儿……十二生肖灯。
1、其属于黄河文化在民俗的突出体现;
2、其舞蹈面貌体现了原始的对天神的敬畏心理及天人合一的和谐期愿;
3、娱乐相宜,雅俗共赏,崇美意识极浓;
4、亦是群众体育健身的好项目,宜于提倡。
传承脉络
担灯舞历史悠久,形式和内容多样,群众性强,是府谷县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元明,形成于清末民初。常和旱船、竹马、狮子、高跷、跑驴、大头人、推车、拉碌碡以及二人台等组成秧歌队,穿插组织在一块表演,群众称其为“闹秧歌”。县境流行的秧歌有:大场子秧歌、小场子秧歌。盛行的有拜年秧歌、九曲秧歌和彩灯秧歌。
根据非遗普查,原府谷县文化馆干部赵玉莲列为府谷担灯的代表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