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共服务 >  教育信息 >  正文

索引号 xzfzzjgjyj-jyxx-2017-0022 发文字号 府教发〔2017〕15号
成文日期 2017-02-14 发布日期 2017-02-14
标   题 关于印发《府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机构 教育和体育局 公文时效 有效
关于印发《府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府教发〔2017〕15号

关于印发《府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学区(校)、幼儿园,局属各单位:

现将《府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府谷县教育局

2017年2月10日

府谷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府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府谷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助力府谷率先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结合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府谷县教育局紧紧围绕府谷县委、府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部署,高举质量大旗,强化内涵提升,教育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高考每万人口中二本上线比率连年位居全市第一,中考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连续四年“五科五摘冠”。2012年,通过“双高双普”省级验收;2013年,通过陕西省教育强县验收。与此同时,榆林市优先发展教育现场会暨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现场会在府谷胜利召开,教育综合水平跨入省市前列。

(一)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两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3.04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4所,建成了省级示范园3所。截止2015年底,公办园占比达到76%,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75%,较2011年初分别提高了30个和40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5%,“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发展

“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共投入2.5亿元,新建小学4所,建成德育基地、校外活动中心、校外活动站、综合实践活动基地32个。实行营养改善计划,营养餐以正餐供应学校40所,占比91%。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巩固率达98.1%。

(三)高中教育得到优质发展

“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标准化高中2所。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成绩居全市前列。通过陕师大“双选会”,先后招聘了92名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加入高中教师队伍。“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梯级骨干体系初步形成,为教师专业成长起了示范引领作用。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8%。

(四)职成特教育得到稳步发展

职中建成为省级标准化职业中专学校,完成培训70000多人次;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多项。进校举办各种长短期培训40余期,培训教师6500多人次。特殊教育学校完成200多名残疾少儿的生活技能培训,服务范围涉及陕晋蒙三省区四县。电大建成了省级标准化电大辅导站,16345名学员取得学历证书。

(五)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全县专任教师达到3795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专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1%、 96.6%、97.2%、93%。“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训教师12268人次;培养县级“教坛新秀”192名、“教学能手”11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40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名;省特级教师2名,教学能手26名。加强了教师专项考核,加大了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力度,优化了师资配置。

(六)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爱三节”“八大习惯”养成教育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强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序列化德育工作、“三结合”育人工程得到深入实施,秧歌、腰鼓、舞蹈、武术、书法等社团活动基本实现课程化;阳光体育有效落实,“三节一会”有序开展,“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完成校本课题研究6000多个,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七)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开展

“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投入1.46亿元,全县中小学“校园网”建成率达99%,实现了互联网“校校通”;100M以上光纤宽带网接入率达100%;建成计算机网络教室79个,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1138套,录播教室16个;配置计算机5766台,生机比达5.6:1。建成国家、省、市三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初步形成了教科研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八)考风考纪建设成效卓著

投资140万元建成府中、二中国家教育标准化考点。规范考务管理,严格考试制度,高考和中考工作连年“零违纪”“零差错”。府谷招生办连年被榆林市招生办评为“考风考纪建设先进”单位。省教育厅行文向全省转发府谷招生办编制的《府谷县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工作操作规范》,供全省各地学习借鉴。

(九)教育系统平安和谐零事故

全面落实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全员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开展安全教育“三进”活动,有效预防了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强化三防措施,协同公安、卫生、城建等部门进行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府谷教育实现了零违法、零犯罪,安全维稳“零事故”目标。

(十)达标创建取得丰硕成果

“十二五”期间,我县先后建成省级文明校园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所,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园)3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4所。我县被市政府评为一期学前三年教育行动计划工作先进县。府谷县教育局先后被授予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实验教学、师德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榆林市教育局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等考核评比中,府谷县教育局多次名列第一。

二、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府谷巩固教育强县建设成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转型发展的攻坚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贯彻落实追赶超越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强县、人才兴县”战略,推动教育改革创新,追求教育优质高效,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未来五年府谷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维、新要求、新任务。

从国家教育发展形势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新时期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了教育领域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全县上下要把握新形势、适应新常态、落实新要求,突出改革创新,转变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务实高效,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各项目标如期圆满实现。

从经济条件来看,我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社会氛围来看,全县奋发向上的氛围正在形成,追赶超越的合力日益凝聚,开拓未来的信心明显增强;从发展环境来看,一是随着省直管县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我县将获得更多的政策优势和发展支持;另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教育基础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利好政策和良好环境必将会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快速、优质、可持续发展。

从我县教育自身发展来看,过去五年,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应该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随着“二孩”政策等社会条件的变化,学龄人口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学生总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学位需求不断加大,必将对教育结构布局、资源配置等产生很大影响,对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学位短缺、“大班额”问题、教师结构性短缺、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维稳难度加大等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成为影响府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府谷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此,各相关部门必须认清形势,通力协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推动府谷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三、“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举教育质量大旗,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推动府谷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立德树人原则。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努力培养体魄强健、品德良好、人格健全,自信乐观,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2.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投入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人员规划编制优先满足教师需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教育发展重任。

3.改革创新原则。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办学活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体制;强化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教育人事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动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4.教育公平原则。以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契机,以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完善精准扶贫体系,确保适龄学生依法享有公平入学机会为抓手,努力为学生提供相对均等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5.提高质量原则。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设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

(三)总体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追赶超越为第一要务,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目标。到2020年,力争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创新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县行列。

“双高双普”和教育强县成果得到全面巩固,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52%以上;实现义务教育发展高位均衡,巩固率达到99.92%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1%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成人教育、家庭教育和特殊教育水平有效提高。

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深入实施,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两项艺术特长有效落实;“足球进校园”活动有序开展,到2020年,全县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15所。体艺、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建设得以加强,规定课程开好开足。

切实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20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98.2%、99%、96%;骨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培养省市级教学名师10名,学科带头人15名,骨干教师20名,教学能手30名,教坛新秀60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全县教育结构更趋优化,学校布点更趋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择校热、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举措,为每一个人提供优质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全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93年。

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更加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立体,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持续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

四、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全面促进教育公平

(一)抓好教育精准扶贫。落实好十五年免费教育。通过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落实在校大学生精准帮扶政策。以学籍管理系统为依据,全面启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困难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实行“一条龙”帮扶,落实好国家精准扶贫助学政策。积极发挥教育基金会功能,强化激励作用。

(二)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坚持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有序做好每年秋季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科学指导幼儿园小班秋季新生入学工作。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和升学考试政策,深入宣传解读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相关规定。深化中考、高考“阳光工程”,严格规范考试招生行为,确保实现“平安中考”“平安高考”和“阳光招生”目标。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落实《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强化营养改善计划专项督查和通报制度,不断提高学校食堂供餐覆盖面,开展各级营养改善计划示范学校评选活动。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以正餐供应能力,到2020年,全面实现营养餐正餐供应。

五、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全面优化教育结构

(一)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化、幸福化发展。完善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组织实施二期、三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府谷县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幼儿园和陕西奥维乾元幼儿园,改建府谷县第一幼儿园,公办园占比达到78%以上;整合改造现有小规模公办幼儿园,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水平,省级示范幼儿园达到5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构建科学的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和指导监管机制,坚持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提高幼儿幸福化指数。

(二)促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均衡化发展。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向农村学校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落实“影子培训”、下乡支教等制度,推动城乡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在继续教育、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农村教师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根据城镇化和学龄人口发展变化趋势,落实好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和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初中2所,小学3所,改建九年制学校2所;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改薄“工程,重点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食堂、厕所、办公室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设备、图书、实验条件达标率,达到省颁标准,到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三)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化、多样化发展。加快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逐步缩小普通高中校际差距。加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力度,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不断完善选修课程开设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逐步落实学生自主选课制度,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好各种选修课,加强学生自主选课和走班制教学实践,探索学分制管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到2017年,新府中投入使用;到2020年,创建省级示范高中1所。

(四)促进职业教育适用化、特色化发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教中心作用,不断提高职业中专办学水平,建成水平一流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1个和省级以上的重点骨干专业4个;不断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10至15名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完善产教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更加明显。形成以职业教育为基础,普教职教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职中投入使用,普高职高招生比例更趋合理,职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提高。

(五)促进继续教育社会化、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形成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岗位培训与学历提高培训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模式,提高在职教师学历水平;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在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等人事管理中的效能。立足服务“三农”,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推动省级实验社区的建设,完成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成技校作用,继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开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到2020年,新建教师进修学校1所;府谷电大建成与国家开放大学、陕西省开放大学联通的网络教学系统和远程接收系统,构建卫星电视课程播出系统,实现各系统间数据互联互通。

(六)促进特殊教育平等化、全纳化发展。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力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将府谷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陕西省示范特教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加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资源中心建设,保障特殊教育发展。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形成轻度残障随班就读,中度残障就读特殊教育学校,重度肢体残疾、脑瘫和孤独症儿童送教上门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普及残障儿童少年15年教育。加强教育与卫生、民政、残疾等部门的合作,依托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等机构,为各类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康复与保健服务。

(七)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法制化发展。深化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目标》,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完善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家庭教育网络新格局,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普及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法制化。到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普及率达100%,家长受教育率达98%以上。

六、坚持质量战略发展,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完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激励、监督惩处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四有”好教师。增强教师廉洁从教意识,落实师德考核六项制度,完善评优树模制度,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实行师德考核在干部选拔、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制,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健全多类别、多层次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执行中小幼教师每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培训、管理队伍能力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严格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继续开展全员读书、技能大练兵、学科能力竞赛等活动。加大名师工作室(坊、站)建设力度;加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梯队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新型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充分发挥本土专家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三)夯实教育科研工作。深入推进校本研修工作,构建以“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体系,把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校本研修水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主题教研活动,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依托课题研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成果评选活动。

(四)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深化校际协作交流,加强共同体建设,加大送教下乡、名师大篷车、远程协作教育、互动课堂工作力度,推动县域内教育资源多元共享;完善城乡教育合作帮扶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选派名优校长(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访问学习;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来我县指导,加快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七、坚持内涵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大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推进“1155”德育模式,分学段推进序列化德育工作,落实好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心理健康、习惯养成教育和生命意识、诚信品质、国防意识等教育活动,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加强体育和美育,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大力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职能作用,抓好校外活动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按照“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的思路,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新体系�大构建”活动,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牢固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强化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培育文明和谐的行为文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突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立足学校实际,传承传统底蕴,萃取工作优势,结合周边资源,努力形成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学校文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内生推动力、核心竞争力和持久辐射力。

(三)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照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随意增减课时;严禁削减、挪用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非考试科目的课时。规范作息时间,严格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要求。创新学生作业方式,注重布置探究性、实践性家庭作业;建立学科作业监测评价机制,严控作业总量;坚持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严禁有偿补课;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学校、学生违规订购教辅材料。严格考试管理,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落实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实验教学等常规要求,建立全程跟踪、全程反馈、全程整改的工作机制,促进常规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开展学校管理“新标准�大规范”活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加强教学管理,加大课堂教学、学生作业等环节的检查和监控力度,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引领、指导和服务职能,积极构建“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研修体系;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广泛开展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促进教育科研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和应用;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开出率为100%。到2020年,建成标准化实验室省市级示范学校5所。

八、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改革

(一)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校(园)长职级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校(园)长负责制,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校(园)长专业化发展,完善校(园)长办学绩效考核办法。

(二)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严格审批程序,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园)办学标准,加强民办学校(园)监督与管理。逐步探索形成管办评分离办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录工作,畅通教师入口,建立常态化的人员补充机制。完善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教职工聘用和合同管理办法,形成全面科学的管理机制。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师综合考评机制。逐步推进“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的管理模式改革。

(四)推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组织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质量关,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研究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推进高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进一步完善学业成绩评价制度,引导师生转变观念,关注弱势学生、学校进步发展,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性、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园)《章程》建设,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通过用人、评价、分配等制度激活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形成“一主两翼”(“一主”是指校长负责制;“两翼”是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新型学校管理机制,强化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九、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一)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 “三个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增长;在校生均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求;依法保障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教育事业;依法保障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依法保障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不低于全县生产总值的4%。

(二)不断完善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对各级各类专款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户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在投放及使用方面,教育资金向薄弱学校、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倾斜,着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强力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建立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学校(园)布局和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学校规划与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加强新建住宅区的配套学校(园)工程建设。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整合力度,对学生人数少、年级不全的学校,整合为教学点,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坚持就近入学,对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确保正常运转。

(四)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完成幼儿园和农村中心学校录播教室配备,更新各类学校教学计算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建成E卡通应用系统工程,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建成覆盖全县学校(园)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到 2020年,实现师机比达1:1,生机比达5:1;建成5所省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成2个智慧校园。

(五)全力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开展府谷智慧教育建设和“互联网+教育”行动,探索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为教学和管理提供更优质的网络服务与互动平台。以陕西“人人通”平台和国家平台为基础,开展网络阅读、交流研讨、课题研究、成果分享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进中小学微课程建设。到2020年,实现“电子书包”、3D打印、电脑创作、翻转课堂教学,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六)组织实施教育工作重点项目。围绕我县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目标,组织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工程、中小学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七大重点项目建设,狠抓重点领域工作、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突破制约教育发展瓶颈。

十、坚持平安和谐发展,全面强化教育管理

(一)推进“法治”教育。切实加强教育“法治”建设,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广泛深入开展教育普法工作,提高全社会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种涉及教育的违法事件,积极引导各类涉教信访人员树立正确信访理念,维护学校和师生的正当权益。

(二)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全面落实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范“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切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洁、政风行风和机关作风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等新闻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力度,凝聚教育发展正能量,进一步动员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教育,积极营造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良好舆论环境,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三)夯实后勤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构建后勤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后勤工作组织领导,落实“定岗定责”要求,建立后勤管理人员奖惩机制,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全面实施“明厨亮灶”和“阳光校餐”工程,规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加大住宿生管理力度,提高住宿生生活质量。加强校园“五化”建设,开展“六大创建”活动。到2020年,建成市级“后勤管理标准化优秀学校”20所,省级“后勤管理标准化优秀学校”2所。

(四)加大督导力度。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教育督导机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督学责任区工作检查,创新督导方式,强化督政功效,夯实督学责任,努力提升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科学化水平。实施好第三轮“316”工程,完善教育督导报告反馈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复查和问责力度。

(五)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评估监测中的评价作用,动员社会参与、支持和监督教育,夯实“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和“教育满意度测评”两项监测评估工作;积极开展“三评一访”工作,主动加强政务、校务信息公开,赢得群众理解;对突发事件和人大、政协提案及时回应,掌握舆论主动权,树立和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六)维护安全稳定。牢固树立安全质量意识,贯彻落实好《中小学幼儿园岗位安全工作指南》,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机制,落实好“三防措施”,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协同公安、安监、交通、卫生等部门进行校园内外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安全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的“三进”活动,提高师生、家长、社会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预防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以综治维稳为契机,加强内部管理,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将个别矛盾解决在基层,防止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长期缠访等问题。协同派出所等部门,经常性排查学生中存在的违纪行为,做到对不良苗头早发现、早治理,保持零违法、零犯罪,安全维稳“零事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