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  正文

绿染荒漠翠满城
——我市扎实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来源: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21 08:55:41   作者:魏丽娟 延丹   编辑:刘华

榆林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区位极其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地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等造林绿化活动,建立了城镇、道路、矿区等生态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榆林实现了全域绿。

改天换地战荒沙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掀起“南治土、北治沙”造林运动,经历了试验摸索阶段、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改革开放转型阶段、生态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1996年,原国家林业部提出“东学赤峰,西学榆林”的治沙思路,以典型样本全面指导中国的荒漠化治理。2005年,国家林业局将榆林市列入全国两个跨区域防沙治沙示范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大力传承“榆林治沙精神”,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可利用草地面积1833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760万亩,改良草地150余万亩。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全市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榆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局长张建龙指出:“榆林防沙治沙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治沙就是从榆林走出来的,目前仍然对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2019年,榆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1年,治沙英雄石光银荣获“七一勋章”。70多年治沙造林,榆林涌现出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杜芳秀、漆建忠、朱序弼等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孕育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植绿深入人心

生态建设是榆林历届党委、政府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2019年,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明确“一个目标、八大行动、六个突破、两个专项治理”的示范区建设战略思路,开启了榆林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随后,榆林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的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组建九个工作专班,分别由两名市级领导任组长,制定了《榆林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工作规则》《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专班工作规则》《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强化督查机制,实行定期督查、专项督查制度,定期发布督查通报,每年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以强有力的手段确保工作落实。

市县财政每年投资近10亿元,有力推进生态建设,造林绿化热潮始终不减。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造林逐渐形成声势,榆林实施能源企业绿化工程,能源开采企业每年自筹资金1亿元多元,对矿区、生产生活区及其周边植被进行保护修复。

2020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动员榆阳区、横山区范围内的资源开采和转换企业,用三年时间完成新造林及低效林提升改造50万亩,巩固提高现有绿化成果,在主城区外围建成百万亩森林。40家企业筹集资金4.317亿元,在绕城快速干道沿线实施绿化11万亩。市财政投资1.1亿元,对中心城区、高新区、科创新城的24块空闲地、闲置地进行绿化,总面积90.9万平方米,榆溪河生态长廊南段基本建成。

2021年“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榆阳、横山、定边、靖边、米脂等5个县区和高新、榆神、科创新城3个管委会,动员企业126家,落实造林面积44.39万亩,计划投资6.06亿元,神木市统筹矿山地质环境及土地复垦基金2亿元,实施造林绿化,植绿爱绿理念深入人心。

科学造林显成效

防沙治沙最关键就是实用的科技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广适用新技术,上世纪六十年代引种成功的樟子松,成为沙区林分提升改造的最优树种,面积已经达到150多万亩。2019年,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挂牌,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神木市生态保护协会治沙造林基地成立,为我市沙区植被恢复和沙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我市建成榆林市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和定边、绥德、清涧、子洲4个县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沙地飞播造林技术、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以降高塑形为主的七项红枣丰产管理技术等最适合榆林实际的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榆林还着力建立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加强封山禁牧。2001年10月,全市范围实行封山禁牧。2012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意见》《榆林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榆林市封山禁牧监督管理办法》,经过20年来的禁牧封育,榆林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土地沙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同时建立健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体制机制,专业、半专业森林防火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防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在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入境口设立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查站,严防有害生物传入。加强抚育管理,开展灌木平茬复壮、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工作,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