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论语》选解(一)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5-05-30 10:13:50   作者:蔺振华   

《论语》及儒家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子①曰:“君子②和③而不同④,小人⑤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注释]

①子:古代特指道德、学问、地位高的人,这里专指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②君子:古代指有道德、人格高尚的人,有时也指地位高的人。

③和:不同的东西适当配合,达到的和谐状态。

④同:相同,等同。

⑤小人:古代指缺少道德、人格卑鄙的人,有时也指地位低下的人。

[翻译]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等同,小人讲求等同而不和谐”。

[解析]

“和”是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等同。要达到和谐的状态,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样不雷同;二是适度,使恰到好处。比如,酸、甜、苦、辣、咸五味适量,才能做成上等佳肴,此是五味之和。丝、竹、管、弦诸乐器协作演奏,才能奏出动听的乐曲,此是八音之和。志趣相投的男女结合,才能组成幸福家庭,此是两性之和。众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主张,才可能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决策,此是为政之和。相反,“同”强调的是等同,同一,如此必然远离和谐。比如,烹调时反复下同一种调味品,以水济水,所成之菜不能食。众乐师同持一种乐器演奏,琴瑟专一,所成之乐不能听。而同性之人,自不能组成正常的家庭。向上一味附和,向下搞一言堂,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不可能产生正确的决策。

可见,和与同两个概念貌似相近,实则天地悬殊。不同才有可能和,同则必不能和。君子与小人在和与同的对待取舍上为什么如此对立呢?说到底,是二者的存心不同。君子心公,故事若正当,则不畏强权,敢言敢为;理若不当,则坚守原则,不肯附和。小人心私,常违理法以迎合权贵,背原则以顺人情,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毫无独立的人格尊严,更有甚者,搞同党伐异,以人划线。只要是我方之人,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支持;凡是对方之人,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以一己之私,损公众利益。

孔圣人要我们学做君子,培养君子人格,践行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进而趋向圣贤,为国家民族、为天下做出一番大事业,从而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子曰:“君子①周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注解]

①周:周遍,普遍。

②比:勾结,偏袒。

[翻译]

孔子说:“君子团结大众而不勾结,小人喜欢勾结,而不普遍地团结人”。

[解析]

周与比两个词,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和与同,貌似相近,实则相远。文中,周和比两词,皆有与人亲近、亲厚、交好之意。然前者指的是以道义广泛而普遍地团结人,后者却是为了暂时的利害而相互勾结。君子所以周而不比,小人所以比而不周,根本还是二者的存心不同。君子心公,凡事皆从道义出发,从大局出发,理所当爱的,皆以爱之,而不要其附随于己;恩所当施,即以施之,而不待其求于己。其心胸广阔,正大光明,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勾结,不搞团团伙伙。小人心私,凡事皆从私利出发,若有利可期,虽恶敌,也愿示好以相济;若有害要避,虽善友,也能反目而相弃。其心量偏狭,与人无有普遍之公,结党营私,难与大众和谐相处。欲辨君子小人,察之于周、比二字可知也。

君子小人虽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其实也是可以改变和转化的。君子小人之别,其根本在于存心之公私。如果能够从起心动念处用功,放下私欲,打开心量,以夫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忠恕之道正心修身,则可转小人为君子,甚至转凡夫为圣贤,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相反,如果君子不注重持续修身,不能做到三省吾身,时时检点自己,经常打扫心地,则也终将堕落而沦为小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