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论语》选解(四)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5-07-10 15:44:11   作者:蔺振华   

《论语》及儒家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子曰:“君子求诸①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诸:“之于”的合音。

[翻译]

孔子说:“君子反求于自己,小人则苛求于别人。”

[解析]

君子小人人品不同,表现于对自他之要求不同。君子凡事无不反求于自己。若行一事,必尽己之力,以义而行,成人表率;行有不得,即反省思过,修身正己,竭诚再进。如孝父而父不慈,则反求之于敬,事兄而兄不友,则反求之于恭,未尝点滴责于父兄。小人凡事无不苛求于人。每行一事,则机深少诚,薄义厚利,多违正道;行有不得,则怨天尤人,推责诿过,抱怨苛求不止。如己不孝则责父之不慈,己不恭而责兄之不友,未尝丝毫内省于己。然而,求诸己者,其过日减,其德日进,其事可成,其途日达。求诸人者,其过日增,其德日损,其事难成,其途日穷。君子小人不同如此,我们平时立心行事不可不慎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自己的行为,谁敢不端正呢?”此所谓“正人先正己”。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反腐败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成和拥护。如何实现反腐败的最后胜利,让我们的国家成为最具廉洁高效行政的国家,以孔子的智慧,最根本的就是求诸己。即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省身正己,厚德固本,廉洁自律,成人表率,以自己的懿德范行影响和教育全社会,带动党风、政风、民风的不断改善。坚决摒弃和反对“所令反其所好”,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的习行,让省身修身成为风气,让责己求己成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是对儒家这一优秀文化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民风归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在陈绝粮,从者病①,莫能兴②。子路愠③见曰:“君子亦有穷④乎?”子曰:“君子固⑤穷,小人穷斯⑥滥⑦矣。”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病:这里指饿极了,饿坏了。

②兴:起来,起身。

③愠:恼怒,怨恨。

④穷:穷困,与“达”的意思相对。

⑤固:安守,固守。

⑥斯:就。

⑦滥:像水一样漫溢,泛滥。比喻不约束自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翻译]

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坏了,没有人能起身行走。子路满脸怨愤,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一旦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解析]

每个人都有身处困境的时候,然而不同修养的人,在困境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君子处于穷困时,能坚守义这一道德底线,不移其志,决不做有损自己仁德的事情,非义不言,非义不动,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礼法之内,安忍顺受,安守其穷,安平乐道,用理智冷静应对一切。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也能义无反顾,舍生而取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小人知利而不知义,无有道德坚守,一旦处于困境,便难以自约,如江河泛滥,一溃千里,胡作非为,无所不至。孔门弟子虽饿到一个个病倒,也能安己固穷。有子路,其性刚强,生愤难耐,质疑孔子。孔子即应机施教,令其调服。

《中庸》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只根据当下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情,不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人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边地少数民族)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情;处在患难的地位,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孔子既处于穷,自当守穷。这是大智慧,是圣者亲见宇宙人生真相后述出的处事之道。我们应以恭敬心深味其教言,并用以指导生活实践,身体力行,自然受用无穷。有的人或许以为经典上的这些思想观点过时了,不再适用于今天这个充满竞争和变化的时代,不以为然,轻慢古人。其实,这是相当浅薄和幼稚的。事实上,宇宙人生的事相的确一直在变,而宇宙人生的真相却是不变的,或者说,宇宙人生运行的法则(规律)是不变的。如果用古人的话来讲,道是不变的。顺道者则吉,逆道者则凶。人处于穷,只有固穷,才有可能走出穷困;人居于某种地位,只有素其位而行,才有可能趋吉避凶。从古至今,有关这方面的悲喜剧故事一直在上演,只要用心观察不难发现。愿今人能端正对古圣先贤的态度,以希求心好好学一学他们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经典,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智慧,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幸福、圆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