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陕北历史文化暨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论文(节选一)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5-12-05 10:58:22     

陕北历史文化暨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论文(节选)

北宋麟府丰三州及其周围交通路线考述

中山大学 曹家齐

北宋之麟、府、丰三州之地,在唐代曾长期属于胜州(榆林郡)管辖。开元十二年(724),置麟州,十四年废。天宝元年(742),复置麟州,旋改为新秦郡。唐已有丰州之名,但远在胜州西北,领九原、永丰二县及三受降城。辽亦于神册五年(920)置丰州(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四十里太平庄乡白塔村古城),均与与后来北宋所置丰州无涉。唐时胜、麟二州辖区地界辽阔,尚无后来之军事地位,故交通路线亦相对简单。《元和郡县图志》记麟州“八到”云:“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关。东北至胜州四百里。西南至银州三百里。”记胜州“八到”除至两京地里外,则是“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南至银州七百里。北至丰州七百里。”由此可见,至唐代元和时,麟、胜地区上无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只有连通银、夏和岚州、丰州的道路存在。据严耕望先生研究,唐代麟、胜地区仅有连通麟、胜的一条南北驿路和自麟州通往岚州(治宜芳,今山西岚县北)的驿路,及通往安北都护府和新宥州的道路;除宋置丰州之地位于麟、胜之间的驿路之上外,府谷地区尚未见连通其它地区之交通线。但这一局面至北宋时却大为改观。麟、府、丰三州间不仅有道路紧密相连,更有与内地及夏、辽间之道路见于记载。

三州之中,除麟州置于唐代外,府谷则先于后唐天佑七年(910)由镇升县,又于次年建州;而丰州之置则有两个时期,先是从北宋开宝二年(969)至仁宗康定元年(1040),后是仁宗嘉佑七年(1062)至钦宗靖康元年(1126)。撰成于太宗时的《太平寰宇记》虽未专列新置丰州一目,所记丰州状况仍为唐时情形,但在府州“四至八到”中却记及与麟州之道路,即“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麟州杓枝谷三十里。”

到了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元丰九域志》中,便清晰可见麟、府、丰三州间的交通路线。如其中记三州地里云:

【麟州】北至本州岛界五十里,自界首至丰州一百一十里。……东北至本州岛界六十三里,自界首至府州五十七里。西北至夏州一百二十里。

【府州】西至本州岛界六十二里,自界首至麟州五十八里。……北至本州岛界一百二十二里,自界首至丰州三里。

【丰州】东至本州岛界二十里,自界首至府州一百里。……南至本州岛界二十里,自界首至府州九十五里。……东南至本州岛界三里,自界首至府州一百二十一里。西南至本州岛界二十五里,自界首至麟州一百一十五里。

三州间道路虽被文献如此记载,但并非如此简单直接。实际情况应是纵横曲折,非止一途,而是多有要道隘口。为加强防卫,三州境内道路要冲在北宋时多置堡寨,以控扼各交通路线。如庆历四年(1044),欧阳修至麟府考察,便画出《麟州五寨兵粮地里》,详细标明府州至麟州路途所经堡寨名称及里程。自府州而西,二十里至清寨堡,又二十里至百胜堡,再二十三里至中堠寨,二十三里至建宁寨,再往西二十八里是镇川堡,镇川堡往西二十三里即麟州。麟州与丰州、府州与丰州之间道路形势亦当如此。

试论府谷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 高谋洲

一、府谷的旅游形象资源

旅游形象资源不同于旅游资源,它是旅游资源中能将该地明显地区别于它地的部分。可识别性、高质量、高知名度是旅游形象资源的3大特征。据此出发,可将府谷的旅游形象资源明确为如下5个。

(一)黄河

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知名的河流,流经府谷全县7个乡镇,计108公里。

(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设施,历代修葺,工程浩大,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府谷境内长城的修筑可溯源至战国时期,其早期长城至今仍有遗存。府谷现存长城主要为明长城,东起墙头莲花辿保河台,西至新民陈峁村(逼鲁墩),边墙逶迤,墩台相望,全长100余公里。

(三)府州古城

府州始设于五代时期,州城建于黄河边山阜之上。城墙随依山势,呈靴状,周长2320米。古城共有6个城门,上有城楼(今俱毁),其中大南门和小西门外建有瓮城。古城内外有文庙、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上帝庙、荣河书院、千佛洞、娘娘庙、悬空寺等明清建筑。1996年,府州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折家将

自五代后唐始,府州折氏即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朝赖之,直至两宋之际衰落。在此过程中,府州折氏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北抗契丹,西御党项,为维护麟府地区乃至河东地区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府州折氏事迹既载于正史,又有碑铭佐证,确凿无疑。所以折家将无疑是府谷杰出人物的代表,是府谷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五)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最早出现在清代的同治年间。清末民初,在原来一人唱小曲的基础上,二人对唱、多人演唱开始出现。1953年 “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正式将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定名为“二人台”。二人台流行于晋陕蒙接壤区,是长城内外蒙汉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晶, 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榆林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 刘翠萍

府州折氏文化遗存 留存至今的府州折氏遗迹、遗物有折氏家族墓地、墓碑、墓志,府州城,七星庙及大量的堡寨遗迹等。其中,折氏家族墓地位于府谷县孤山镇,有两处,一处在孤山镇南十里杨家沟,土名西堬头,即宋天平山;另一处在孤山镇东五里李家坬,土名东堬头。关于折氏家族墓地,长年致力于榆林考古的戴应新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他在《折氏坟墓调查试掘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年)一文中,对折氏墓地的地理位置、墓葬情况、墓碑、墓志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考证与研究。由于折氏家族墓地并未发掘,戴应新的调查也未绘图,加之,西夏占领府州后,对折氏陵园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陵庙被烧,墓碑砸碎,除个别小墓外,墓室一个个扒开或用大石捅塌,剖棺戮尸,惨不忍睹。因此,学者目前对折氏墓地的记述还十分简略。

出土于折氏墓地的墓碑、墓志有折嗣伦碑、折继闵碑、折克行碑、折可大碑、折御卿墓志、折惟忠妾李夫人墓志、折继新及折继全墓志、折可复夫妇墓志、折可适墓志铭、折可存墓志、折彦文妻曹氏墓志、折克禧墓志铭等,其中,《折继闵神道碑》和《折克行神道碑》已经运往西安碑林保存,还有部分碑石存放于府谷县文管会、千佛洞,其余下落不明。这些文物资料的出土,既可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又补了文献资料之不足。

坐落在孤山堡北门外的山梁上的七星庙原本是一座道教庙宇,它与府州折氏的联系始于北宋名将杨业与折赛花在此成婚,此后,七星庙就以杨、折联姻的纪念地而闻名于世。

北宋麟府路军马司的几个问题

延安大学 高建国

以往,学界曾流行府州折氏为一高度独立之地方势力的观点。“麟、府折氏,为党项族中之著姓,自唐以来,世为麟府州节度使,传至折继闵时,仍嗣州事。借宋之支持,维护其半独立之局面,既为宋守边,实亦自卫,俨然为北宋的国中之国”。 “折氏所据的府、麟等州,是宋西北边防重地,地位显著,而其所发挥抗击辽、夏的战力甚强,宋乃长期以高官厚禄、多方羁縻、优容,虽曾置麟府军马司加以监视,谋加强宋在此地的控制,实则高度自治,成为独霸一方的小王朝”。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值得商榷。麟府路军马司初设时虽然并非为监视府州折氏,但是自从麟府路军马司作为常设机构驻守府州后,事实上压制了府州知州折氏在麟府丰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麟府路军马司的主管官员,由并代路钤辖兼任,通常带有“管勾麟府军马公事”的职衔。宋朝任命的多位麟府路军马司管勾将领,朱观、王庆民、郭忠绍、訾虎、燕复、张世永,都曾在任麟州知州和丰州知州后,转而担任“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一职。多位管勾将领由此获得更高的军职和官衔。王庆民在熙宁四年(1071)宋军五路伐夏之际,直接由麟州知州转为“管勾麟府军马公事;而府州土著张世矩、张构、张世永又曾担任丰州知州,其中张构和张世永,也是由丰州知州直接转而“管勾麟府路军马事”。但府州知州中,唯折继闵、折克行、折可求获得了“同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的职衔,而无一人获得管勾军马公事的差遣。作为宋朝设在麟府地区的最高军政防御机构,麟府路军马司管勾军马公事将领的职权其实比府州、麟州和丰州三州知州都要大,主管着麟府丰境内的军事行动和蕃族事务,包括招徕蕃族、安抚蕃族、修筑堡寨、护送军粮、划分地界和干预丰州知州王氏的人选等问题。而作为世袭的府州知州折氏,只能在军马司部署的军事行动中,作为副手参与;而在向朝廷的奏文和朝廷向麟府地区的行文中,府州知州的名字也总是排在管勾军马公事将领的后面。这个史实同样说明,府州知州折氏的地位,并非如学界所议论的那么高。府州的通判、府谷县的知县等官员,均由朝廷任命,而府州知州与内地知州仅有的不同,止于世袭和管领蕃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