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论语》选解(二十二)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6-10-27 09:29:59   作者:蔺振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子贡①问:“师②与商③也孰贤?”子曰:“师也过④,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注]

①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弟子。

③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④过:过头,非过错之意。

[译]

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好一些呢?”孔子说:“颛孙师过头了,卜商没达到。”

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强一些了?”孔子说:“过了头与没达到同样不好。”

[解]

中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也是儒家的最高范畴之一。《礼记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言,中是天下一切事物的大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通行的大原则。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健康地发育生长。“过”与“不及”,都失了中,都是偏差,一样不好,都应加以防止和纠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然而,凡事要做到中,却并非易事,往往不是过了头就是不及,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做为一种仁德,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德行已经很久了。

过头与不及这两个问题,前者往往更容易发生,更难以防止。子贡是孔门十哲之一,在看待颛孙师的过头与卜商的不及上也会有“师愈与”的疑问,觉得过头要比不及强一些,何况其他人呢?究其原因,过头的行为有特别进取的外在特点,给人以积极有为的印象,往往会博得人们的赞许、喝彩。其结果,却都以因超越现实、脱离实际导致失败而告终。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上面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国民经济的历次大起大落,无不与过头冒进有关,我们的队伍中始终激荡着一种激进的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纠正。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说:“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可谓是一语击中了要害。愿我们能够多学习先圣的智慧,树立“过犹不及”的观念,既要奋发有为,又不急于求成,既不犯过头的错误,也不犯不及的错误,让我们的事业、让我们的国家在中和之道上正确前行。

作者简介:

蔺振华,男,1961年生,陕西省府谷县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省榆林师范学校,历任中学教师,乡党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副县长,县委常委、副县长,现为府谷县政府调研员。蔺振华长期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对儒家经典有更多的深入,力求知行合一,其为人为学为政在地方有广泛的好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