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论语》选解(十二)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5-12-16 09:30:50   作者:蔺振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②疾之忧。”

——《论语•为政》

[注释]

①孟武伯:姓仲孙,名彘(zhì),孟懿子的儿子,“武”是谥号。

②其:指儿女。

[今译]

孟武伯问如何是孝。孔子说:“父母对儿女,只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解析]

父母无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常常为其忧虑。自从儿女呱呱落地之后,父母对儿女的忧虑之心就不曾间断。古诗曰:“母年一百岁,常忧八十儿。”父母活到了一百岁了,还常为他八十岁的儿子忧虑,真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啊!父母为我们所忧虑的事太多了,如我们的身体、生活、工作、学习、品德……无量无尽,无所不至。做为儿女,若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做到让父母少为我们担忧,少为我们操心,就是尽孝。圣人孔子,真正是洞见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在本章答孟武伯问孝时,为我们点明了这一点,指出“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儿女孝敬父母就应该做到让父母放心,除了疾病之外不再为我们别的事担忧。这是多么彻要的回答,真是简明究竟,微言大义。常言说,吃五谷者怎能不生病。人这一生生病实在难免。但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各方面的事认真做好,不让父母为其他事多操心。比如说身体,《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是从父母那里来的,不能只看作是自己所有,因而要特别加以爱护,自觉地戒斗、戒险、戒色、戒酒等等,不要让父母因为我们的斗、险、色、酒等不负责任行为损伤了身体而忧伤。身体上有了损伤会让父母伤痛,德行上有了损伤更会令父母伤痛,所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所以,我们不仅要护持好这个物质的身体,不让其受伤,更要护持好这个精神的身体,不让德行受伤。要谨依圣贤之教,严守道德规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君子,趋圣贤,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做一个能给大众带来利益的人,让父母因我而光荣,因我而自豪,“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如此,则为大孝。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