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标杆||长城的守望者:府谷县长城保护工作站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7-03-27 09:08:11   作者:邬跃飞   

长城的守望者:府谷县长城保护工作站

——“学习身边标杆、实现追赶超越”系列报道之十

长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在许多人心中,感觉巍峨的长城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就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只是一群普通的民众,只因为对长城的热爱,近12个年头的时间里,他们坚守信念,担当着府谷境内全长144.934公里的长城保护使命。他们坚持常年巡查、维护和记录府谷县境内200华里、344处长城文物点台面段,风餐露宿却乐此不疲;他们坚定长城造林绿化的梦想,组织参与长城造林绿化植树近6万余株,林木管护4千余亩,形成了长城防护林带和生态景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叫府谷县长城保护工作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长城守护的使者。

站所,就是一个大“家”

府谷县长城保护工作站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由退役老兵刘东厚发起的民间公益社团组织,办公地址设在麻镇明长城段上的犁辕山智通寺弥陀村院内,发起者刘东厚今年已经63岁,曾经在青藏线西南边陲服兵役17年,在部队曾是一个营教员,他给战士讲课,总说军队是长城,退役后回到长城脚下,看着残破的城墙,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2005年开始自发组织志愿者开始发起我县境内长城保护这件事,到如今已经有12个年头,“刚开始发现有人竟然在长城上掏挖药材,本来饱受风霜的长城更是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分析原因主要是人们对长城的认识不足,没有保护长城的意识。”刘东厚回忆说,当时心里面觉得很难受,觉得长城保护这件事已经迫在眉睫。

“保护长城不是一个人的事,但必须要有人开始去做,刚开始只能通过自己对长城深入地了解,才能去传播长城文化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这件事。”刘东厚说,当时也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对于破坏者起初只能通过劝说、讲道理这些办法去阻止他们,效果微乎其微。直到2006年国家颁布《长城保护条例》,使得长城保护有了法律依据,长城保护也随之被县文体广电局、文管办纳入了文保工作日程,并于2008年成立长城保护工作站,从此长城工作保护志愿者们有了立足之地,随着保护站的成立,志愿者也渐渐多了起来,这让刘东厚更加坚定了去保护长城的决心,于2010年再次发起成立府谷县长城保护协会,让更多热爱长城保护的志愿者、义工加入其中。

保护站有专职义工有8人,他们常年坚守在驻地,以公益社团组织发出召唤,招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年复一年,人来人往,志愿者的队伍也日渐壮大,吃住费用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既然是公益事业,就要有公益奉献者的形象。既然要保护长城,就要有长城保护者的精神在里面。”在刘东厚看来,保护长城既然是自愿的,就尽量不给周边群众添麻烦、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于是生产自救,生活自给,自办餐灶,吃穿住行,自行解决的想法就落地生根。

每年义工、志愿者开荒种地20余亩,他们春天挖苦菜出售,把农村无人管理的杏树、海红果树结果后切瓣晾干,收回柠条籽、紫穗槐籽、松柏籽,出售增收,增加农副产品收入在两万元以上,废旧品箱子饮料盒瓶罐等收入在500元以上,所得资金用来弥补煤水电费等生活开支缺口。“所有的志愿者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体会着没有利益纷争带来的那份纯真的快乐。”刘东厚说,保护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来的人都像亲人一样,出于牵挂即便是离去也常有联系。

保护站就设在麻镇智通寺的弥陀村,闲暇之余志愿者们也到佛堂里听一会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寺院的僧人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渐渐的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融合进去了中国古代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思想,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于是这种特有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的人来此体验,有来自湖北、上海、北京、四川、山东、安徽、江西等各地的朋友,有的短住十几天、或长住几个月,更有一些人留下来做志愿者。

巡查,就是一次远行

在府谷镜内,长城东起墙头角延山脉至莲花辿逐虏台,西至新民陈峁墩台止,经麻镇、哈镇、清水、赵五家湾、木瓜、庙沟门、三道沟,大边二边全长144.934公里,有长城断台面344处。志愿者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明长城,其保护和监护的难度、复杂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

农历的正月初十,天气还没有开始转暖,志愿者们2017年的第一次长城巡查工作就已经开始了,此次执行巡查任务是来过工作站的第八批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

这一次巡查是要对贯通县境内的明长城沿线,分长城段、敌台、烽火台、马面四类编码确认,最终确认的数据要交由文管办进行入档保存。拍照、执法记录、摄像、登记巡查记录、发放长城保护宣传资料、后勤保障,志愿者们分工明确,一岗一位,各司其职。为了不落下一处需要记录的长城的段、面、点的资料,这一次出行需要全程徒步,历程800多公里,历时一个多月。

“每年徒步巡查要进行两次,乘车巡查每个月一次。”刘东厚介绍说,即便是乘车也只能到墩台、城段所在的村子,之后还得通过步行才能贴近。这样下来至少也得一个礼拜的时间。出行前刘东厚总要提前开始和副会长朱万艳进行周密的安排,考虑志愿者们的安全、分工、吃住。

朱万艳是长城保护协会的副会长,也是坚守长城保护工作历经时间最久的志愿者之一。2005年之前,她和大多数家庭主妇一样,过着相夫教子的日子,培养一儿一女读书,经营自己的水果生意,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一次返乡之旅,看到长城遭到破坏,内心很触动,所以就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当时遭到了丈夫的坚决反对,朱万艳面对家庭的压力,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在她看来保护长诚这件事必须要有人来做,就是这样一种信念,让她与长城续缘12年。“如今看来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朱万艳说,家里人都挺好的,这里更需要我。

巡查的开始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就像是一次远行,方便面、干膜片、麻花、水是每一次出行所需要准备的生活物资。韩志伟今年32岁,是朱万艳的儿子,在母亲的感染下去年也加入了长城保护志愿者的行列,他负责后勤工作。

回忆起刚不久结束的巡查工作韩志伟用“很骄傲”这三个字来形容。“对于许多人来说,观看长城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件事情,自己是幸运的,长城不但在自己身边,而且己可以亲自去记录它,保护它。”他告诉记者,每次回家,母亲总会跟家人讲解自己在保护长城过程中所见所闻,日复一日,耳濡目染,家人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慢慢接受。直到如今自己亲身经历巡查长城的过程,才感觉这份工作的艰辛和伟大。初春农村山头高风大、昼夜温差也大,累了就席地而坐,饿了就拿随身的干粮充饥,晚上就到所在的老百姓家里借宿。跟随着母亲的足迹一路坚持,不但没有觉得苦,反而觉得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

志愿者们既不是文管部门管理长城,也不是研究会研究长城,而是直接介入制止违法违章毁坏长城的一切行为,对其加以保护。徒步与乘车巡查长城,一段一段,一个墩台一个墩台的查、看、做记录,只有几个人协同合作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建立巡查日志,登记时间、地点、损坏程度、坍塌土方,包括沿线的防护林带、防火情况都要做详细的记载。身体的疲惫、天气的状况都是考验志愿者的因素。

“巡查时看到有人为的损毁,即在长城上掏挖药材、乱砍树木、修路开口、各种基建、取土、打洞砌砖、铲挖墙基的行为的现象我们坚决制止。制止不了的向文化局、文管办汇报,交由专门的执法部门取证执法。”刘东厚说,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制止了长城沿线乱砍、乱挖、乱掏现象数十余起,向沿线居民普及《长城保护条例》、宣传长城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发放《致长城沿线居民公开信》《长城保护条例》共4000多份;在部分比较完好的段落签订有偿责任书,大约10公里左右为一个责任区段;一路走来风餐露宿、山高路险,但是乐此不疲。

奉献,就是一种幸福

朱万艳说,绿色就是希望;刘东厚说,绿色可以消除人们内心的荒芜。

为了长城不受风沙的侵蚀,几年来,志愿者们坚持在麻镇至旧巴州长城内外栽植绿化松树、柏树、樟子松6万余株,种植柠条、沙棘3000余亩,春夏两季参与长城保护工作就是植树、增加植被,而到了冬天,志愿者的工作是剪枝和巡查,把多余的树枝修剪了,还要在过年期间对上坟祭奠的村民进行劝说,检查山间的火情,防止火灾毁灭长城……每年负责管护该段长城防护林带,包括除草、禁牧、防火、剪枝、浇灌4000余亩。朱万艳说,每年清明节前后是志愿者最担心、最忙碌的时节,因为市民防火意识不强,上坟、烧纸极其容易引发火灾,他们得早早等在林地的路口去提醒,避免火灾发生。

现在,驾车沿着曲折的长城沿线行驶,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古长城两边,规模达数万株的绿化屏障已经初见端倪。登上烽火台远眺,层次分明、绿意盎然的工程林覆盖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之间,环绕在长城周围。朱万艳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拖拉机拉水罐一次只能浇7棵树,志愿者们硬是这样坚持了下来,每一棵树就像自己的孩子,看着都心疼。事实证明,在长城两侧建设防护林带,有效地减少风雨侵蚀,延缓古长城的衰老速度。在志愿者们看来,植树不仅从行动上保护了长城,重要的是以林业法和文物保护法两法来保护了长城使得长城文物更加安全。

“长城其实就是一个载体,通过志愿者义务保护长诚这样一种行动,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做公益,求奉献这样一件事情上来,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刘东厚说,和长城结缘仅仅公益的开始。

几年的长城巡查中,志愿者们解到了长城沿线散居的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由于年事已高、交通不便,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长城脚下有位老人,80多岁没有子女,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革命战士,每年都会享受政府补贴,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他生活的孤寂,老人住在祖传四辈子的土房子里,一副棺材占据了土炕的大半,一只猫是老人唯一的陪伴。这样的事例在长城沿线不在少数,触动着志愿者们的心。

针对这些情况徒步长城的志愿者们在巡查过程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统计,并计划以保护协会为依托建一所公益慈善性质的养老幸福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4年8月份刘东厚向县民政局申报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府谷县麻镇慈云幸福院”并得到了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政局批办。在志愿者们的艰辛努力下,如今幸福院已经基本竣工,水、电、暖,集体餐厅、老年活动室、医务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120余名老年人和20多个护工的生活起居。预计今年五月份就可以入住。“是长城把所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到了一起,做了数不清的有意义的事。”刘东厚说,自己看到长城就像看到了明朝戍守边疆的士兵一样,坚强有力,威猛高大。

现在麻镇明长城段上,已被县关工委设立了“明长城文化教育基地”,旨在保护历史遗存“长城文物”的宣传教育。近年来,每年志愿者们都要组织沿线村民、麻镇中学、麻镇完小到长城义务植树,一次近千余株;授长城文化教育课,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青少年是时代的脊梁。在民族脊梁撑起时代脊梁的同时,时代的脊梁也要保护好民族脊梁。”对于激发青少年保护长城这件事情刘东厚认为,要将这种热爱长城的种子从小就播种在他们心里,让他们听关于长城的故事,做保护长城的卫士。

自从参加长城保护工作以后,刘东厚回家的次数就少了。用女儿的来说,父亲十二年青丝变白发。“确实年龄大了,儿子心疼我,给我买了一辆小轿车。因为巡查过程中路况不太好,车子的底盘被损坏了。”刘东厚说,等儿子过年回来,准备带着他也徒步一次长城,让他跟随着父亲的脚步,亲身感受一下这12年走过的这一条路。

采访罢,站在工作站的门前,我看到竖立在智通寺和保护站之间的一棵大树。刘东厚说这就是梁衡先生在《万里长城一红柳》里面描述的那棵树。我顿生敬畏,随即点开手机输入“红柳”:小乔木,耐风蚀、耐旱、耐热、耐沙害、生命力顽强的字样显现了出来。我想这不就是志愿者的精神吗,凭借着自己微薄的力量,怀揣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历经艰苦的环境,守护着一座民族的“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