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标杆||“城市生命线的守护者”——记县自来水公司维修队队长刘林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7-06-29 17:03:25   作者:邬跃飞   

“城市生命线的守护者”——记县自来水公司维修队队长刘林

————“学习身边标杆、实现追赶超越”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他二十七年如一日,始终奋战在管道安装、维修、抢修的第一线。他把城区供水管网覆盖的区的巡查工作当做日常,密如蜘蛛网的地下供水管网线路,在他脑海里已变成一张“活地图”。他怀揣爱岗敬业之心,维护着这座城市的供水安全,被同事亲切地誉为“老黄牛”。他就是“城市生命线的守护者”来自我县自来水公司的维修队队长刘林。

城区管网的“活地图”

管道抢修是自来水行业最脏最累、没早没晚,工资也不高,谁也不愿意干的岗位。农民家庭出身的刘林却选择了这个行业,他把看似低贱的“苦大力”当做事业来追求。坚持一线维修工作27个年头,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20余年他坚持在我县的大街小巷巡查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为全县供水系统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全县的自来水管网还没有开始铺设,只有供水点,当时自己还是个学徒,挣着一个月70元钱的工资,每天跟着师傅学习电焊、氧焊方面的知识,再就是做好供水点管线的日常维护工作。”刘林回忆说,当时刚刚从农村走出来,对待这份难得的工作倍感珍惜。除了跟着师傅学一些行业技能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摸索,对于零基础的自己,一些简单的技能都要不厌其烦的去学习,累和苦对于自己来说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

扎实的维修技能,让刘林很快的成长起来。随着城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区。全县自来水管网的铺设也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林作为维修队的一员全程参与其中。“也许是因为当时自己还年轻,感觉浑身是劲儿用不完,全县供水管道安装、维修、抢修都因为城区地下管网的铺设我基本都要着手参与。”刘林说,除了维修,巡查也是维修队的必备工作,他经常奔波于供水管网的覆盖区域,走遍大街小巷,全面掌握官网分布及走向,巡查管网、阀门等,也正是这样的辛苦付出为他日后娴熟的掌握管网、阀门的维修、抢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岁就进入自来水公司的刘林,由于工作出色,他从学徒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抢修队长。27年的时间,他没有因工作条件艰苦而退缩,经过勤学苦练,刘林练就了一身熟知全县管网铺设位置、水流方向、管径大小及漏点诊断、找出最佳处理办法的硬功夫。队员们外出维修管道,有时候找不到用户管网走向,管辖的阀门都要电话咨询刘林,只要根据队员们的描述他就能准确帮助队员进行辨别。特别是遇到有时候修路,会无意中将附着在马路上的检查井破损甚至掩埋,如何准确找到井口原来的位置也需要凭借刘林丰富的经验去查找,这样的技能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为了让更多维修队员摸清楚城区管网线路,刘林还配合技术股完成城区管网图,并在上面标清了管线供水方向,口径、材质等信息。对于同事们对自己“活地图”这样的称呼。刘林笑着说,哪里有什么“活地图”,只不过是多跑跑腿,多出出汗,多用点心的结果罢了。

供水干线的“老黄牛”

对于维修队员来说,工作环境是考验他们身体和心理的的重要因素。“有时候抢修因为管道位置的局限,要钻到污水道里进行工作,特别是夏天臭气难闻,巡查过程中排污管道里流出的粪便溅到自己的身上也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为了抢修赶进度,在这种环境下吃饭补充体力也是常有的事情。”刘林说,气味难闻还是小事,一些巡查管道人进去根本站不直,五六个小时的工作量蜷着身子作业,才是维修队员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不管是怎样的艰苦的环境,现在早已经习以为常了现在看来这其实没有什么,因为自己就是从事的这样一份职业,即使自己不去干也会有人去干。受这点委屈和全县用户的饮水安全相比这样的付出根本不值得一提。

2007年到2010年的三年里,是自来水公司成立以来工程量最大的时期,由于多年来的历史欠账,管网严重老化、陈旧,“跑、冒、漏、滴”现象十分严重,安装、维修、抢修成为工作常态。面对这样大的压力,担任维修队队长的刘林没有退缩,他忍着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高血压疾病,揣着药片,带着维修队员抢在前,干在前,保质量,抓进度。三年累计改造老城区二级供水管网24公里之多,加之每年新延伸管线近5公里。同事们说,刘林是头“老黄牛”,是府谷供水的排头兵。

几年的抢修过程中最让刘林记忆深刻的就是2010年腊月二十五那天晚上,天府路山体塌方,砸坏了县城DN800主输水管的爆管事件。在接到任务时,他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当时爆管处,山体巨大的石头随时有可能落下来,他带着一班人冒着生命危险对现场进行勘察,场确定抢修方案后,一干就是两天两夜。累了就和衣睡在抢修车里,饿了就啃方便面充饥,冻了就在路边的火笼烤烤。经过两天两夜的不眠不休的努力,水源地到主输水管终于修好了,县城恢复了用水。但是刘林和他的队员们却病倒了……“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直径30公分的铸铁管,硬是靠手工将其剧断。更为恶劣的情况是当时因为没有同质材料,被砸断的水管出现了短缺,自己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想出了承盘和插盘相接的方法解决了材料短缺的难题。”刘林回忆说,遇到这种情况其实他们比用户都着急,根本顾不来操作环境的恶劣程度,只是想着用最快的速度将管道修好,尽快供水。

随着地下电缆、天然气、通信光缆的铺设,对于判断辖区内哪条路是多大直径的管网、哪段管网给哪片用户供水、管网的阀门在哪、去哪个小区走哪条路近成了管网维修员最头疼的问题。队员们无法判别时只能向刘林请教。“多少年的工作中,手机24小时开机是必须要做到的一件事情。因为对于我来说铃声就是险情,铃声就是命令。”刘林告诉记者,在城区管道整改期间一天接50个以上的电话是常事,自己还是最担心半夜的铃声响起,对于他们这个行业来说,有时候手机铃声有时候就意味着一场“硬仗”。

群众身边的“守护神”

辛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是刘林一直追求的一种工作信念。“夏天巡查需要经历地下水散发出来的刺鼻的气味,在入冬和早春时节,更是要忍受冰水刺骨。”刘林说道。有一次寒冬腊月,家住胡家圪旦的一位用户自来水管道发生漏水现象,需要紧急修理维护,为了不影响周边用户的正常用水,刘林只能选择带水作业,管道喷射出来的水将他身上穿的棉袄全部湿透。“为了不给用户添麻烦,婉拒了用户对自己的挽留。当时修完管道就奔着单位往回走,在寒冬腊月的天气里越走越冷,身上的衣服已经冻成了硬壳,手里提着的管钳已经和手粘到了一块儿感觉手都不是自己的了。”刘林回忆说,那时候心里面什么都不想,唯一想着的就是只要用户有需求,就竭尽自己所能去干好。

“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抢修,限时恢复供水一直都是维修队对每一位用户的承诺。有时候因为管网维护城区需要大面积停水,通报停水的时间是最难把握的一件事情,但是有时候因为用户所处的地势原因,水位高低不一,导致停水和供水的时间和通报的时间会出现不统一。这时候用户会打来电话抱怨,但是作为服务行业自己只能通过专业知识的普及来耐心的解说。”刘林说,很欣慰的是用户在自己的解释之还是能理解。

由于刘林从事的管道抢修工作机动性很大,加班加点是常态,干起活来“连轴转”,所以家里的大小琐事全由妻子承担。为了工作,刘林只能愧疚于一家老小。“有时候真的没办法,因为工作性质一年365天都要保持随时出发的状态,即便是请假了手机也要保持24小时开机。”刘林告诉记者,当年儿子高考,为了防止手机铃音影响儿子休息,自己只能握着手机的扩音器进行睡觉。即使是这样全家人从来都没有抱怨过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一份来自全家人的理解和爱,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日月如梭,二十七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府州城区的家家户户,安装、维修、抢修了大大小小的供水管道,更换了成千上万个阀门水龙头,获得过数不清的荣誉,他被群众群众亲切的称为身边的“守护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