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两年的扶贫工作中,王新荣把总书记的话牢牢记在心头,他坚信理想扎在泥土里定会生根发芽,真情帮扶才能绽放幸福之花。
王新荣今年32岁,任职于县农业执法大队,从2017年11月入驻麻镇埝墕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以来,他立足村情,着眼长远,狠抓村党支部建设,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有序地推进埝墕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成了村民心目中党建工作的带头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党建工作的带头人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王新荣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了解村民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座谈会,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是王新荣在扶贫工作中定下的一个目标。借助2018年村两委换届,他协助中心党委组建了一个团结奋进的村两委班子,组织致富带头人和乡土人才回村担任村干部,为老百姓谋出路、谋幸福提供了人才保障。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王新荣说,只有村委班子过硬,村民脱贫攻坚的信心才能充足。到埝墕村后,他多次与该村的党员干部沟通,召开村党支部会议和党员干部大会,完善了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为主的各项学习管理制度,对村“两委”班子制度进行了完善,并通过季度积分制落实“三类五星级”制度,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一心一意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
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王新荣誓与村两委攻坚克难、乘势前进,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带领埝墕村民脱贫致富。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埝墕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县优秀基层党组织,王新荣也获得了“全县优秀第一书记”的称号。
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府谷城区到麻镇便民服务中心约40公里的车程,镇上到埝墕村的距离大概有10.5公里的路程,因为自己没有交通工具,王新荣一直都是乘坐班车到镇上,然后再步行到村里,正是因为这样不辞辛苦的往返,埝墕村的村民亲切地称王新荣为“泥腿子”干部。50.5公里的路是家和埝墕村的距离,扶贫之路却任重道远。独自一人走在埝墕村的每一条乡间小路上,王新荣的心里不是装着“孤独”,而是装着每一户贫困户的名字。埝墕村目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8人,每一户人家致贫原因、成员信息他都了如指掌。因户施策,科学帮扶,一户一法,最大程度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这是王新荣在扶贫工作中坚持的工作原则。在他的带领下,到目前,埝墕村剩下5户在册贫困户,其中4户为五保户,1户是兜底贫困户。
张欢一家属于兜底保障贫困户,由于夫妻双方智障,他们育有的一儿一女,均由爷爷奶奶照看。王新荣定期去看望这两个孩子,每次他都带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给孩子,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真情总是能够打动人心,一次入户慰问完毕之后,孩子的奶奶硬是将一个连自家人都舍不得吃的西瓜塞给王新荣。“大娘,留给孩子吃吧,您的心意我收下了。”即便是一点小小的心意,他最终还是婉拒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能有这样的情感回馈,我是发自内心的欣慰,那份真情实感比西瓜更能滋润心田。”王新荣这样说道。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村民王文清2017年8月身患脑瘤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大量的医药费一下子让这户人家陷入贫困的窘状。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新荣给他们讲解相关医疗保险政策,帮他们办理报销手续,最终获得了医疗救助7万余元,极大地减轻了这户家庭的经济负担。去年,病情恢复良好的王文清不愿再给政府增添负担,他多次和王新荣探讨自己脱贫的想法。考虑到王文清的病情,不能干重体力营生,王新荣帮他争取资金购买了制作小吃需要的设备以及三轮车一辆,夏天可以卖凉皮碗托,冬天可以卖烤红薯,经过夫妻二人的辛勤劳作,目前月收入超过3000元,创业的成功激发了他们全家走出贫困的信心。去年年底在民主评议大会上,王文清主动申请退出贫困的名册。当别人问王新荣,能舍小家,背离城市的安逸,选择在农村搞扶贫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王新荣坦然道,我来自农村,我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能为他们做一点事,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种成就感不言而喻。
长时间和村民在一起,村民已然把王新荣当作村子里的一份子,谁家有了难心事都会找他帮忙解决。有时候由于外出培训,离开村子,村民都会相互打听:新荣书记不会是调走了吧,他可没少给咱干实事,调走就可惜了。村民细微之处那种依赖和不舍只有王新荣体会最深。
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产业兴旺才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根本,在长期的走访调研中王新荣发现埝墕村海红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量约20万斤,但是经济转化值极低,村民眼看着满树成熟的果子束手无策。基于这种现状王新荣多次和村委班子探讨,经过反复调研,最终决定建一座海红果烘干厂,通过深加工来提升海红果附加值。为了降低产业风险,王新荣与村委班子提出了以承包形式进行托管经营的思路,与承包商签订协议,每年以略高于市场价格对海红果进行收购,确保农户的正常收益。
埝墕村村民主要以种养殖业为生,但是带着农副产品去县城销售非常不方便。怎样让村民辛苦收获的农产品变成现金,成了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王新荣发动“四支队伍”通过微信等互联网渠道帮助农户推广销售,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响应。“单兵作战”总归不是长久之计,为彻底解决村民农产品销售的难题,将小杂粮做成埝墕村的“拳头产品”,他借助村子以及周边种植小杂粮的传统,协助村委在村里面建起了杂粮加工厂,成立了小杂粮合作社,注册了农产品商标,办理了无公害小米认证,保证了小杂粮的食品安全,提升了埝墕村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创建品牌拓展销量,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产业有了,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才是初衷。为了使得产业长期发展,在吸纳众多村民的意见之后,王新荣和村委班子为合作社制定了利益分配机制,即70%用于股东分红,20%用于村产业扩大再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10%用于本村低收入人群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各个产业项目优先雇用本村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底村里面所有的项目可为村民带来10万余元的收益,这一切都要感谢新荣书记,想办法、出方案、跑项目他都冲在最前面。”村民孙富喜说,为了村子里的事,新荣跑坏两双鞋子,全村人都感激他。
修路、建水池、办鸡场、平整耕地……每个项目现场都会出现王新荣的身影,他把村子当作家,他把村民当家人。如今,埝墕村大路峁梁的高位水池建成了,解决了周边村子200多亩旱地的灌溉问题;埝墕村幸福院与小青峁村的饮水工程竣工了,幸福院老人与7户村民的吃水问题解决了;大路峁梁的水泥路畅通了,村民再也不用踩着泥泞出行了;通过争取资金,农业局帮扶的54台玉米脱粒机已进到农家小院了……这一切就是埝墕村进入小康村的样子。
今年8月份,王新荣被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选派到清涧县乐堂堡便民服务中心指导当地的扶贫工作,他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当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方法毫无保留与当地的扶贫干部进行了分享交流。9月份清涧县委县政府给王新荣所在的单位寄来了一份感谢信,感谢王新荣为乐堂堡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贡献。
回想起自己两年的扶贫工作,王新荣说,帮助埝墕村的老百姓脱贫我尽了全力,但是对于儿子的抚养却没有尽父之职,儿子出生两个月的时候,自己就奔波在了扶贫路上。在王新荣的文件包里经常装着两个本子,一本是扶贫日志,一本是写给儿子的日志。他告诉记者,扶贫工作将会写进中国的历史,很荣幸自己就是这一段历史的亲为者和见证者,当自己年长的时候,他会翻开这段珍贵的文字给儿子看,教会他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