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在府谷大地上,贫困村与软弱涣散村迎来了党组织派来的特殊使者——“第一书记”。两个春秋过去,他们的身躯,从弱不禁风到不惧风雨;他们的面孔,从稚气未脱到青春勃发;他们的理想,从追逐个人价值到造福群众,使得他们俯首为民的身姿和胸前佩戴的党徽成为府谷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成为党员队伍里的先锋。近日,记者专访了碛塄农业园区乔地渠村“第一书记”丁秀川,领略他从“当家人”到“贴心人”的风采。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脱贫攻坚这项政策的?
丁秀川: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中国有5亿人口在农村,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至2016年底中国还有4335万贫困人口,所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作为“第一书记”,我认为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首先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见效管用,即要把握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样才可以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避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其次需要真抓实干,真正要懂农村、懂农民、懂经营、有公心,让老乡学技能,让贫困家庭有造血功能,实实在在能为乡亲们脱贫领路,确保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老乡不掉队。
记者: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道路上,您是怎么做的?
丁秀川:我是从2014年7月10日到碛塄农业园区乔地渠行政村但任扶贫队长的,2014年到2015年着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投资60多万元的孤武路口至陕占自然村、田家沟、田兴庄的5.2公里通村砂石路,完成投资150万元的孤武路到阳河塔、乔地渠的2.1公里水泥路,完成投资15万元的90盏太阳能路灯建设,完成投资53万元面积216平方米的村级阵地和党员群众活动室等,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在2016年,乔地渠村开始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集体发展,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在田兴庄为贫困户建成40亩矮化密植枣园,建成大型养牛、养羊基地两处,栽培西梅、酥梨、葡萄等经济作物20亩,为农户争取散养牛羊200只、土鸡300只,同时建起了扶贫互助协会,筹集到了14.5万元,为村民解决借款难的问题,投入3万多元,让适龄学生和大学生完成学业,集体经济资产也从过去一清二白到年底达50万元。现在,我又在积极筹建乔地渠慈善协会、建立光伏产业扶贫项目,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发展指数”。针对贫困户,因人实策,建立帮扶纪实工作薄,在2016年建档立卡的10户贫困户中,2户实行产业扶贫,2户实行就业扶贫,1户实施教育扶贫+危房改造,5户五保户社保兜底保障。如今,除政府兜底外,该村4户8人贫困人口都实现了脱贫。
记者: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丁秀川:我是从2015年8月担任“第一书记”的,两年多工作有喜有忧,喜的是了解了农村工作,学会了做事与担当,基层工作经历锻炼了我意志,除去了单位的浮躁,让我的思想更加强大起来。忧的是扶贫是个长期工作,要激发各方面的内生动力,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有小农意识,要在扶志与持智上下功夫,不能等、靠、要,只有自已动起手来,好日子才在后头。在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长效机制把扶贫工作常态化管理,不能时紧时松;鼓励民间力量也要参与进来,为社会做贡献,激发四支队伍工作热情,让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记者:谈一下2017年后期工作打算?
丁秀川:今后要抓好三件事,一是精准扶贫,二是党建,三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精准扶贫方面,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乔地渠三年规划,培植财源,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党建方面,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建+产业扶贫模式。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在田兴庄自然村搞试点,然后扩大到整个行政村,目前,实施方案已初步完成,土地流转已开始实施,项目正在调研与规划阶段。
存在问题:1、现阶段农村常住的人口少,大多数是老年人,缺乏有力的带头人,如乔地渠行政村农村人口735人,实际常住123人,分散在7个自然村,所以积极鼓励外出青年回村创业。2、项目资金短缺,发展经济离不开项目的支持。群众手头没钱,如土地流转改革,村民愿意拿土地入股,但资金没有,希望政府投资。